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电影《海蒂与爷爷》讲述了小女孩海蒂跟姨妈生活了五年后,由于姨妈要到外地工作,把海蒂留给了在阿尔卑斯山上脾气古怪的爷爷照顾,小海蒂用她的善良与真诚感动并帮助了周围人的故事。
电影中间有一段是海蒂的姨妈离开海蒂之后再次返回阿尔卑斯山企图把海蒂带走,姨妈用谎言告诉海蒂说:“爷爷也希望你跟我走,我们俩都希望你生活得好。”当我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让我陷入了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概括成了今天我想要分享的主题: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今天的样子的。一方面是讨论孩子的成长,一方面也是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受电影的启发,孩子的成长第一条就是安全,包括有吃有住,有安全的环境,也就是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保障孩子能够生存下来,可能并不需要多么奢华,我们看到海蒂与爷爷在阿尔卑斯山上过着并不富裕甚至是贫穷的生活,早上起来新鲜挤的羊奶就是早餐,自制的奶酪和面包就是日常的食物。虽然贫穷,但是活着不成问题。
安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内心感到安全。当牧羊人皮特第一次带着海蒂上山放羊的时候,他告诉海蒂你的爷爷杀过人,这个信息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可怕的,独自跟一个并不熟悉的杀人犯生活在一起,下意识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小海蒂也不例外。
所以,小海蒂回到家吃完饭后径直走向门口并跟爷爷说我今天还住羊圈吧,爷爷很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这个反应,并且跟孩子确认发生了什么,爷爷接下来的反应很有智慧,他并没有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责备海蒂。他对海蒂说:人们喜欢谈论邪恶的东西,你需要自己去判断,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还是相信那些流言。这样的回应给了海蒂足够的尊重和允许,也给了海蒂深深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帮助孩子去探索、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基础。安全感来源于家长能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反应,并给予这些反应恰当的反馈。
当我们说到安全感时,提到了爷爷给予海蒂尊重和允许,其实也涉及到了孩子成长需要的第二个因素:情感需要。情感需要中包含了很多,除了尊重和允许,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谈情感需要中陪伴的重要性。影片中富人家的女儿克拉拉,急切地需要一个朋友的陪伴,所以她的家人几经周折买来海蒂陪伴克拉拉。可是,当海蒂到克拉拉家,两个人彼此成为了朋友,海蒂并不开心。有人可能会问,海蒂也得到了克拉拉这个朋友的陪伴,为什么海蒂不开心呢?这要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说。
父母或者扮演父母角色的重要他人的陪伴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得到了父母足够的陪伴和关爱之后,孩子才会逐渐向外探索并发展同伴关系。克拉拉和海蒂其实是两个同病相怜的小姑娘。原本健康的克拉拉在失去母亲后,双腿不能走路,父亲也经常出差,她从此就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海蒂被姨妈骗到克拉拉家,并发现姨妈说的话——“想回家时就能回家”——是谎言,最要命的是,自己要一辈子待在克拉拉家,再也见不到爷爷,小海蒂思念成疾。就像克拉拉的奶奶说,虽然海蒂在他们家吃穿都不缺,但她的心理缺失,丧失引起抑郁。海蒂又是个非常照顾别人感受的孩子,当她发现自己说出要回家的话会深深的伤害到克拉拉并且不被允许回家时,她就把回家的念头埋在心底,不再表达。我们知道,不能言说会引起躯体化,所以在海蒂梦游被发现后,医生问她哪里不舒服,海蒂指着胸口说这里闷。
有一位作家在研究了大量的抑郁症患者后,发现人们之所以抑郁,很大可能是因为和周围的事物和人失去了联系,他也因此写了一本书叫《失去的联系》,在书中作者列举了九种失去的联系,分别是:1.工作的意义2.与他人的联系3.正确的价值观4.美好的童年5.地位尊严6.对未来的期待7.大自然8.基因9.大脑。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
孩子的成长还需要第三点:理想、目标和意义。这一点也指引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指导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就像影片中的老师问学生们长大后想做什么,皮特说自己想做牧羊人,皮特认为在阿尔卑斯山上做牧羊人不需要认字,也不需要学习,他也是这么做的,他始终很难认识字母,也不喜欢学习。海蒂说自己想写故事,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克拉拉的奶奶,这位智慧的老人说:他们没什么见识,因为他们都只了解这个小村庄。可你见过多得多的世面了,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正是这一番话坚定了海蒂想写故事的想法,她开始拿起笔在奶奶送她的本上涂涂写写。
理想有很多种,每个人的理想都不一样,我比较认同奶奶所说的,什么事情使你感到快乐,那就是你的理想,尽管去做吧。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犯错,只要想做的事情在法律和社会大原则的框架下,什么让你开心,就去做吧。国外有个概念叫间隔年gapyear。比如说我考上大学了,但我目前不想立刻进入大学,我选择用一年的时间体验生活,去送外卖或者去非洲做志愿者,这一年结束后再进入学校。或者在大学期间,我先休学一年,外出打工或者创业,然后再回来完成学业。这完全没问题,哪怕错了,错了就错了,我可以从头再来,经过尝试后我知道了我不擅长某些东西或者深入了解后,我不再喜欢了,这都是我尝试的价值,至少这段经历让我知道什么不适合我。
还有一种理想是人们总爱把做正确的事情当作理想或者按照别人告诉我们的道理去制定目标。咨询中遇到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苦于自己要考好成绩好学校,没完没了的做好学生好孩子,他们非常痛苦,没办法活出自己。我记得北大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主任徐凯文老师,研究了大量出现心理问题的北大学生后,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这些出现问题而且大多有自残行为及自杀想法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学习好,父母关系不错,家庭养育也不错,没有寄养经历。
你很难想象这些“天之骄子”会想要自杀。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大学之前人生的目标就是考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一个单一的目标,可是当他们考上了中国的最高学府,却一下子没有了目标,他们不知道自己接下来想做什么,他们已经太久没有体验过快乐的感觉了,久到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离自己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快乐、从心出发还是过“正确”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