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性抑郁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抑郁痊愈不该是人生的主题,而应该是我是 [复制链接]

1#

第八十二封情书

文:城闭喧

-01-

我有很多经过“抑郁期”以后好起来的朋友,我在他们好转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重点,那就是——他们逐渐不再把“抑郁痊愈”当做人生主题,而是开始参与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追求。

比如我以前一个朋友,因为抑郁和社恐,辞工作在家修养很久了。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把精力集中在他的社交恐惧上,一段时间后他的社恐有了一定改善。

我告诉他,你现在这个状态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了,只要走出这一步,就会越来越好的。

可以是他依然每天躺在家里,不出门也不上班。

我问他社恐已经没那么可怕了,为什么还不愿意好好生活呢。他说自己的抑郁症还没有好,总觉得会突然什么时候再掉回来,总是害怕处理不好生活的的各种问题。

之后他又开始出现其他问题,多的跟故意考我似的,只要一问他,他就会拿出准备好的问题给我。

直到有一天,他问了我一个问题。

“抑郁症患者是不是没有资格喜欢别人呢?”

了解之下,才知道他喜欢了一个女生,两个人交流的蛮好得到,可是因为抑郁自卑,不敢去追求对方。

那时候我告诉他,对方拥有为自己负责的权利,你也只要为自己负责就好了,想要靠近,就要积极主动的改变。

然后他就真的改变了,经常问我要书看,以前憋在家里邋邋遢遢,现在也出门学穿搭,也有出门工作了。

那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他之前找各种理由推脱,其实都是因为他自己没有真正做好走出来的准备,所以他不愿意放开“抑郁”。

因为抑郁痊愈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你可以帮助他解决无数个小问题,却无法让他由被动转为真正的主动。

所以一切“问题“都是假的,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没有真正的从心底想要去改变。

而真正能让人改变的从来都不是“抑郁痊愈”,而是对于生活里美好部分的追求。

我们循序渐进的帮助一个人改变,也从来不是为了“填补缺口”,而是让他们通过改变的行为获得更多的正反馈——以之促进他们面对生活的主动性。

-02-

我见到的人越多,就越发现一件事情——大家都很在意“抑郁症如何好起来”这件事。

但是当我们真正坐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每个人拿出来给我的,都是“具体的问题”。比如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创伤经历、自我价值等现实的问题……

抑郁症确实是有生理基础的疾病,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和思维的状态——但是在根本上讲,我们的“抑郁问题”,绝大部分都是“生活问题”。

当我们在生活问题上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过载的冲击以后,我们就会掉回抑郁状态中,失去面对生活问题的能力,然后把生活问题归责于抑郁问题。

明白我的意思吗?就是当我遇到生活问题的时候,我不去解决生活问题,反把自己的失败和痛苦归因于抑郁症上。

所以当我们一心想要解决“抑郁症”的时候,其实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们以为“抑郁症痊愈了生活就会好起来”,事实上恰恰搞反了,我们应该是先把生活问题搞定了,抑郁症才会真正好起来。

为什么有许多不理解抑郁症的人会说一些伤害抑郁症患者的话,比如:“你就是懒,你就是想逃避问题,你就是太脆弱。”

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活问题来了就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是正确的做法。而你逃避问题,然后说自己是因为生病而无法解决问题,那就是懒,找借口找原因。

他们想通过刺激的方式让我们改变,但是我们被逼到了一个“被指责的位置上”时,我们的“生活问题”就被更加扩大化,我们变得更加无力去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形成一种宿命感和对抑郁的归属感。

“我很痛苦、我被自己和大家讨厌、我不被理解”……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以后,这种“异类感”就会占据他的三观,控制他的思想。

-03-

让我们来举个例子,一个穷孩子很饿,他很想吃人家的鸡腿,于是就去偷吃,结果没偷到还挨了一顿毒打。

于是他被打怕了,怕到别人再把鸡腿放到他眼前他也不敢吃。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吃鸡腿,因为他觉得自己去吃就还会挨到毒打,所以他就拼命压抑了对鸡腿的渴望,即使饿死也不敢走出这一步。

这个时候我们要如何改变他呢?

很多人会觉得“有钱就好了”,就可以改变他的“自卑”和“穷病”。

但是吃到再多鸡腿,也无法改变他心底的“被动”的。

真正的改变,是唤起他对“鸡腿”的欲望。

你可以让他做一点点事情,当他做成了就给他个馍馍,再做成了给碗粥……最后当他做了足够多的事情,再把鸡腿给他吃。

这样不断唤醒他的“自我效能感”,用正反馈激活他对生活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改变他的“自卑”和“穷病”。

不同的是,那个“鸡腿”对我们很多人而言,是“亲密关系”“自我实现”等问题。

当孤僻的我们尝试打开自己的世界,去相信一个人,最终却遭到背叛时,我们就会告诉自己,再也不要这么傻逼的去相信别人了,于是永远被动,压抑自己的“想要”。一旦被人靠近,就会感到讨厌或者想要逃跑。

当我们鼓起勇气想要去接触世界,却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和嘲笑以后,我们就会把自己缩起来,宁可一无所有也不敢再去尝试走出去。

并且我们总会把事情合理化,于是就告诉自己:

“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我就应该这样永远孤僻下去。”

“我不配。”

“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所有人都会离开。”

……

抑郁症确实真实存在,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和思维,但是同时,它也是一个“标签”。

这个“标签”让你把自己“异类化”,让你把“抑郁问题”当成“生活问题”的解释,让你形成了扭曲的思维模式。

有很多朋友跟我说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事实上我们只是在长期的负反馈中掉进了“自抑期”,暂时感受不到生活的“真实感”。

而我们想追求的,完全可以在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中找到答案。

我们只要找到自己所在的阶段,然后唤醒主动性,就会逐渐“忘掉抑郁”,重新投身到生活中。

-04-

就经验而谈,再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怀疑

我们会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开始感到迷茫失措,经常胡思乱想。

2:自我攻击

搞砸一些事情后开始自我厌恶,觉得自己无能,试图通过攻击和刺激自己的方式改变,却只会更失败,更讨厌自己。

3:自我放弃

在自我攻击的阶段耗尽了力气,于是把自己缩起来,压抑欲望,什么也不想做了。

4:自我接受

开始逐渐的谅解自己,不再自我伤害,遇到事情也可以“站在自己的一边”,为自己说话。

5:自我悯怀

自我接受以后,就会对过去那个一路走来,伤痕累累的自己,生出一份既怜悯,又无限慰藉的情感。是放下过去的自我,重新投入进生活。

普遍情况下我们会在间不断徘徊,比如对抑郁症痛苦部分的自我谅解,就是自我接受部分,而因为“抑郁标签”而在“生活问题”中退缩,就又回到了23部分。

所以我们既应该肯定自己的感受,更多的谅解自己,同时又不要更多的把“抑郁标签”贴给自己。

我知道,写这些可能会被人反感,会让人抵触。我想要讨喜就应该迎合大家的情绪,更多去写“情感支持”类文章。

但是我不想那样,那时候我自己也只是在那个阶段,而现在我已经完全好起来了,我也想让你们好起来,所以我必须要说实话。

过多对“抑郁的归属感”并不利于我们好起来。包括我曾经建的“互助社群”其实也走错了路。

对于很多人而言,你并不需要去帮助他们了解太多专业知识,教他们如何弥补自己过去的缺陷……而是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回生活上,用正反馈刺激他们对生活的主动性,然后再带他们回过头来梳理知识,就会格外简单有效了。

当我们把精力都集中在“抑郁问题”上,那么即使一时好转了,我们还会因为“生活问题”而掉回来。

而当我们解决了许多“生活问题”,并且逐渐拥有了面对生活的能力以后,“抑郁问题”就变成一种可控的东西,甚至被我们不知不觉间“忘掉”了。

-05-

未来的日子里啊,我不教你痊愈,我教你生活,教你幸福。

希望遇见我的人,都能变得更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