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性抑郁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卑,让孩子难以成功,父母的三种做法,容 [复制链接]

1#

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斯科特·派克说:

自信必须从幼年开始培养,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为自信而阳光的样子,但有时候却发现孩子的表现背道而驰。

“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我太失败了,没有一个人喜欢我"!"我长得太丑了,没有人愿意跟我做朋友"!

如果孩子说上面的话,偶然发生也并无大碍,但是,如果孩子经常这样对自我评价过低,而且出现高的频率,持续的时间长,甚至成为他的自我认知的核心内容,那么,这个孩子可能正在受自卑的困扰。

为什么这样讲?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一种主观的认定,没有任何客观因素作为支撑。一个人只要自己在心理上认为自己低劣,他就会产生自卑感。

也就是说,自卑是一种主观上“我不好”“我不如别人”的感觉。

所以,当孩子认为自己“太笨了“我太失败了”“我太丑了”,并且已经成为常态,这无疑是孩子产生自卑感了。

而孩子的心理一旦产生自卑感,就会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就如教育家蒙特梭利说:

一旦孩子内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会充满冲突。而随之出现的胆怯、退缩等不良个性,则会与孩子形影不离。

甚至发展到最后,自卑感强烈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陷入“爱无能”的糟糕境地,或者别人的一点点爱就能被填满。

曾经看见这样一个问题:从小自卑的孩子成长后会怎样?

一个高赞的回答:

朋友少,不敢做出格的事,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敢反驳,尤其是不敢反驳长辈说的话。见识少,总是怀疑自己的想法。相对的,因为没有主见,太好说话,别人也不拿自己当回事。

心理学家乌尔里希·奥思和他的同事在年的研究中指出,自卑不仅是抑郁的症状,还可能是抑郁的前兆。

而且,自卑的孩子,不容易获得成功。

英国知名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说:

人在自信的情况下,能够才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以上,而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30%。

而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的根源在哪里?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通过对上百个家庭的孩子进行调研发现:

那些长大后消极自卑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孩子们长大后的悲剧往往是由于不合理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这三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父母的负面评价。

“你太胖了,不好看!”(对孩子外貌评价)

“你心眼太坏了!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我真对你感到失望!”(对孩子道德评价)

“你怎么这么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看看人家……”(对孩子能力评价)

······

父母这些话语,向孩子传递的是:‘’你不可爱”,"你无能”,‘’你毫无价值。”

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遇到对孩子进行这些负面评价的父母。

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曾提出“镜中我效应”: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义,是在他人的评价中形成的。

身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眼中的第一面镜子。父母对孩子的反应和评价,会成为孩子看待自己的评价标准。

所以,当父母总是给孩子负面评价时,孩子就真的会认为自己是“无能”“毫无价值”的人,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自信得起来?

范成金,自从大学毕业后,整整十年,都没有出去找过工作。节目组去采访她“啃老”的原因。

她说,从小到大,她得到的最多的是父母的否定和质疑,母亲甚至挖苦她,如果她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父母的一个又一个负面评价后,让她变得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连话也说不出口,就这样,她只能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浑浑噩噩地生活。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提出: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常常容易自卑,并且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不被认可的孩子久而久之会失去自信,变得越来越自卑,而一个失去自信的孩子,就像被折断了翅膀的鸟儿,不可能飞得高、飞得远。

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父母的情感忽视。

姜文作为演员,导演,获奖无数,但因为母亲的缘故,而在此后的人生里经常在自卑和沮丧中摇摆不定。

姜文曾经表示:我和我母亲这么多年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是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当姜文考上中戏,拿着录取通知单兴高采烈跟他妈报喜,希望妈妈高兴,而姜妈妈随便看了一眼就扔一边了“旁边的衣服还没洗呢,你去把那盆衣服给我洗了。

作为父母,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临床心理学家Dr.JoniceWebb认为:

如果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