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性抑郁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外表开朗的人也可能抑郁警惕微笑型抑郁症 [复制链接]

1#
乌鲁木齐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484869.html

最近,韩国著名男子团体“SHINee”的成员金钟铉在家中自杀,遗书中表示“抑郁最终将我吞噬,我无法战胜它,我只是孤寂的一个人。”而此前张国荣、乔任梁、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等明星艺人皆因抑郁症走上不归路,让人们对于抑郁症这一“杀手”不寒而栗。

明星、艺人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令人羡慕,在爆出患抑郁症甚至突然自杀之前,很少有人会想到在屏幕上乐观、开朗的人竟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崔海松指出,当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时候,人难免都会有低落情绪,而当这种情绪无法排解,表现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就算中了五百万同样开心不起来,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什么是微笑型抑郁症

“为什么平时看起来挺开心的人也会得抑郁症?”一些抑郁症患者的亲友常有这样的疑问。崔海松医师指出,除了大众认为的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悲观厌世等抑郁症表现,其实抑郁症患者还有一个特殊的类型需要引起警惕,那就是微笑型抑郁症。这种隐藏在阳光表像下的抑郁症更不容易被察觉,危险性也就更高。生活中甚至有人突然自杀后,家人朋友才意识到他有抑郁症。

微笑型抑郁症的根源是患者无法正当地处理外界压力,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愿意倾诉、不愿意放弃“尊严”、遇到不顺之事容易自责、给自己的责任太大,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类患者外表的“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应对社会交往,应付工作、应付家人、碍于面子而违心的强作欢颜。他们或是完美主义,对自我要求高,或是不能接受自己患抑郁症,害怕他人另类眼光,或是非常在意他人感受,把负面情绪和压力都积压在心里,或是不愿表现出软弱,仿佛戴上了“面具”生活。这类患者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却找不到一个正确的宣泄口,长期如此就容易走上绝路。

除了微笑型抑郁,还有一部分抑郁症会表现出身体上的症状,尤其在中老年人中多见,也要注意识别。抑郁症导致的躯体症状常见有失眠、食欲减退、腹泻等,如果找不到器质性病因,应该考虑到有抑郁可能,及时鉴别诊断。

正视不良情绪学会聆听他人

曾受抑郁症阴霾困扰的香港明星郑秀文,在看过金钟铉离世的新闻后也有感而发,近日她以过来人身份发长文分享抗病历程,呼吁大家正视情绪病,并主动关怀身边人。她呼吁大家要“常常留意自己的情绪需要,聆听自己内心”,也要“多观察别人的情绪需要和变化,尤其别小看‘聆听他人’的作用”。这确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崔海松医师指出,要学会正视抑郁症,其实抑郁症并不可怕,对于自己情绪上的变化要科学对待,向好友、亲友、向医生求助也并不丢脸。当内心感到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寻求正规的就医途径,不要让不良情绪累积和吞噬自己。

同时,对他人的理解和帮助也非常重要。有时候一些错误的处理方式反而会给患者更多压力。崔海松医师说,心理门诊中常有一些陪孩子来看病的家长会表示“我们不要吃药,希望他自己能克服。”还有些家长会抱怨孩子“你说呀,你到底什么想法?问你又不说。”其实,抑郁症患者的内心痛苦有时是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如果家人朋友多次表述类似的观点,反而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认为:“抑郁症只能自己忍受”,“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会用另类的眼光看我”,“患抑郁症是加重了家人的负担”,“辜负了家人的期望”。当患者内心的痛苦无法得到周围的人理解,又无法通过自己化解不良情绪,最终就可能走上不归路。

崔海松医师建议市民,平时可以多学习、了解抑郁症的知识,对患者而言,他人的陪伴是很重要的。对患者的亲友而言,武断的处理方式、指责和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患者带来更多压力。

抑郁症药物治疗要“足量足疗程”

生活中总有一些抑郁症患者害怕用药,认为吃多了药物会有各种副作用,或是怕长期用药会形成依赖,在症状稍有好转时就自行减药,甚至停药。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崔海松医师指出,抑郁症患者必须要系统化管理。

首先,要不要吃药?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决定。专科医师会通过系统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持续时间、是否影响生活等因素决定治疗方案。对于发病时间较短,对生活影响较小的轻度抑郁症,可以暂时不用药,先做心理咨询和疏导,并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是中重度的抑郁症患者,则必须要配合药物治疗。

第二,一旦进行药物治疗,必须足量足疗程。千万不可以自行减药、停药,这样会导致病情反复,难以控制。抑郁症的药物治疗需要较长周期,包括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一般首次治疗应坚持1~2年。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医生可以根据综合评估指导病人减药,甚至逐渐停药。

第三,单纯的药物治疗还不足够,建议患者在定期随访的过程中,及时与医师沟通,告诉医生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变化,学习如何提高解决和应对这些变化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为减药或停药做准备。

第四,抑郁症有反复发作的可能,所以即使经过系统治疗后停药了,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继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