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性抑郁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贫巷之男女生态x21a2cqm [复制链接]

1#

贫巷之男女生态


明灭元后,凡是流于中国的蒙古族人都被打入了另册,被编入类似于贱民的户籍,在京城的,叫做乐户,在外省的,叫做丐户。男的叫做贫子,女的叫做贫婆,贫子贫婆聚居之地,叫做贫巷。贫巷之人被取消了姓氏,自取姓名,相互之间自行婚配,不得与外结姻。贫子一般只能从事最底层的体力活,引车贩浆,收入微薄,糊口尚可,但不足以养家。贫婆可到殷实富贵人家帮佣,据说“所获常百倍于男”。所谓“司晨之势,积重于牡鸡”。蒙古女子向来强悍,逐渐从帮佣开始走向市场,做起了各种买卖,收入又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明初的蒙古男子逐渐过上了“衣裳楚楚,安坐而食”的日子。男的养不了家,地位自然下降。虽然衣裳楚楚,安坐而食,但这碗饭吃起来并不那么舒坦。其地位下降到何种程度呢?在清代佚名之人所著的《三风十愆记?记色荒》里,有关于明初蒙古族人男女生态的生动描述。三风十愆,出自《尚书》,意谓三种种恶劣的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孽,也就是歪风邪气的意思。取这个书名,有道德说教的意思在其中,但实际上也许往往就是一种迂回的刊印出版方式。在我读来,《三风十愆记》所描述的那些个歪风邪气,相当喜悦生动,洋洋自得,感觉颇有意趣。明初时候,贫婆一人营数业应数家是常态,也就是身兼几份工作,于是,街上女人们穿行往来也就成了常态。这些职业女性,因为忙碌,穿着打扮都十分干练简朴,“不事艳妆色服,簪止骨角,衣止玄绢,裙止白练。不卷袖,不束?,不着红履,淡扫蛾眉,以相矜尚而已。”女人如此忙碌,有的时候就需要带上拎包的助理。居家男人便成了这个角色。当女人有事外出时,便“令其夫,或携小囊,或负小筐,相随于后”,路上遇到了熟人,女人趋前寒暄,殷勤欢语,“夫则俯立道旁,不敢与其人举手,然亦实不知其何许人也。”也就是说,男人不敢去打招呼,女人也不介绍这个拎包的家伙是谁,对方也就完全可以忽略其存在。到了大户人家,女人“直入闺闼,与内主人燕语饮啖,日旰未及出;夫则??伺候于门外,不敢他往,亦不敢迫促,必俟妇出乃偕归。”女人直接进入女主人家的房间,有吃有喝欢笑洽谈,到了天色已晚人也不出来,男人小碎步转着圈等在大门外面,不敢去其他地方,也不敢催促,只能等到老婆兴尽而出,然后跟着老婆回家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真就是这个道理。明初蒙古族人的这种滑稽的男女生态现在看来也颇为可乐,甚至难以置信。也许有相当的夸张成分。怎么读来都有一种出了一口恶气的味道。《三风十愆记》是清人的作品,作者不详,但我觉得,很像出自一个女人之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