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性抑郁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学者首次斩获世界名奖亚洲第一的背后 [复制链接]

1#

导言:就在近日,IBRO-Kemali,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第一次将奖项颁给了欧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学家,一位来自浙江大学的女教授——胡海岚。

这位实力和颜值爆表的女教授是如何在世界学术科研界斩获一片新天地的呢?

1、巾帼斩获世界奖项

年7月15日,世界学术科研界又引发了一件轰动的事件!

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IBRO-Kemali)基金会评奖委员会宣布: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的获得者,为中国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教授。

胡海岚教授

据悉,IBRO-Kemali国际奖旨在表彰全世界范围内在基础与临床神经科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45岁以下的科学家,每两年评选一位,奖金为欧元。获奖者将受邀在欧洲规模最大、每两年一次的欧洲神经科学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这个奖项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以往的奖项中,基本是被欧洲和美洲的科学家们所垄断的。而这次也是首次被中国人斩获该奖项,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从年设立该奖项开始,12名奖项获得者分别是:

TamasFreundRobertC.MalenkaDanielePiomelliCorneliaI.BargmannPatrikErnforsMassimoScanzianiJonasFrisénEleanorMaguirePatrikVerstrekenCasperHoogenraadGuillerminaLópez-BenditoHailanHu

引起轰动的不单单是这个,更在于胡海岚教授是一位不折不扣,颜值爆表的美女科学家。

因此事件一经媒体报道,就引发了各路网友们的酸柠檬!

美貌与才华并存。

亚洲第一人!浙大教授获国际脑研究大奖!

气质美如兰,智慧馥比仙。

中国人也能如此牛X。

她还有一头乌黑的秀发,好酸,好羡慕!

2、走在科研路上的胡海岚

胡海岚教授,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大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学生时代起,她给人的印象就是是“全年级数学最好的女生,轻声细语,从容淡定,漂亮聪颖”。

高中之后,她斩获了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到了高三更是被提前保送北京大学生物系。

-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取得该专业学士学位,之后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Coreygoodman的指导下于年获得了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

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自年5月起任职浙大。

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社会竞争的神经基础等脑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

常年身处学术科研界,免不了枯燥乏味的生活,面对未知的前路,胡海岚也经常会面对迷茫和无措。

朋友问她生物系毕业以后干什么,她笑嘻嘻地回答:“要么研究细胞搞科研,要么进酱油厂造酱油。”

这一切直到她远赴美国,遇见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oreygoodman,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时,或许是因为深受美式科研精神和博雅教育的启发,或许是因为美国的科研环境给了胡海岚信心,胡海岚的科研目标开始变得明确——揭开情绪的奥秘,掌控大脑神经环路的“编程”。

众所周知,神经生物学是研究脑的科学。大脑是自然界最神秘最复杂的结构之一。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更是脑科学的世纪。这个领域不仅有太多的挑战,更有太多的未知。

胡海岚选择了这条科研路,也就意味着慢慢科研长路......

-年和-年期间分别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uliusZhu博士的实验室和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年12月,胡海岚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神经环路与行为可塑性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资助;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并获得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短短几行的履历,背后却是付出的无数心血和汗水。一路走来,胡海岚和她的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许多突破,不得不提的,就是年在《Nature》(《自然》)“一期双刊”的壮举。

星形胶质细胞中Kir4.1驱动外侧缰核神经元簇状放电介导抑郁症发生

氯胺酮阻断外侧缰核簇状放电的快速抗抑郁机制

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被认为“解决了世界性难题”。

3、慢慢科研路...

年,胡海岚教授应邀《细胞》杂志子刊《神经科学动态》杂志写综述,当时的封面就是胡海岚实验室的主角——小鼠。

第一项工作,关于啄序,啄序是啄食顺序的简称,一般多用于群居动物通过争斗获取优先权和较高地位等级的自然现象。

该项研究发表在年7月1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胜负经历重塑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环路以调节社会竞争优势》。

和人类世界一样,老鼠群体中也是存在等级的。胡海岚课题组对处于群体等级最下游的小鼠,大脑前额叶皮层细胞进行激活。

原来等级低的老鼠在接受蓝光照射的时候,变得自信而英勇,发出了更多推挤动作,并且能够坚持更久,在领地竞争中,战胜了第三名,第二名...甚至第一名。

经历了6次以上的胜利后,这只排名垫底的老鼠竟然可以不再借助科学家的帮助,一直保持胜利,那么是什么让这只老鼠拥有了“神力”呢?

经过研究发现,重复的胜利,增加了丘脑到前额叶皮层这个环路的连接强度。

胡海岚解释:“有可能是形成环路的神经突触结构发生了整体的增多,也有可能是每一个神经突触都变强了。”

胡海岚表示,课题组一个系列的研究,“从动物实验中验证并第一次阐释了‘强者更强’的神经科学原理。”这表明“胜利者效应”真的能够让大脑发生了长久持续的改变,而并不光光是自我安慰而已。

第二项工作,则是关于课题组的另外一批抑郁的老鼠。

对于负面情绪是怎么操控人的,这一课题,它们用到的主要方法是:刺激神经元进行簇状放电。

正常情况下,大脑神经元会通过单个放电,向下游传递信息。但是如果发电模式变成高频的簇状放电,抑郁症就会发生。

胡海岚团队发现:超级抑郁大鼠的外侧缰核神经元,自发的簇状放电活动显著增高。就是原来“biubiubiu”一下一下散弹模式的放电,变成了“biubiubiubiubiu”的机关枪突突模式。

同时,胡海岚研究团队利用光遗传技术,诱发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结果发现:原本不抑郁的动物,也瞬时地表现出多种典型的抑郁行为。

抑郁的老鼠又要上线了:课题组将氯胺酮给药于抑郁大鼠的外侧缰核,能快速缓解大鼠的多种抑郁症状。

近年来,氯胺酮作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由于其快速的抗抑郁作用,以及能够在很多(70%)“难治型抑郁症患者”中取得疗效,被誉为整个精神疾病领域近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现。

胡海岚团队的这一系列研究,首次阐明了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的全新神经机制:氯胺酮可以通过阻断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终结这种放电对下游单胺类奖赏脑区的过度抑制,最终产生快速抗抑郁的疗效。

针对以上这一系列的学术科研成果,并为了表彰因此给更多的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带来更大,更多的帮助,在IBRO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