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性抑郁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父母相处模式形成的病态思维,是我抑郁症 [复制链接]

1#
得了白癜风该怎样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7057267.html

作者:cindy

身边经历过抑郁的人,触发原因各异,但指向的结果是大同小异的,即是自己的内心与外界发生严重冲突、对生活在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病态的思维模式是抑郁症发作的根源

所在的慢性病都不是短期习得,都是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日积月累而成。

我的抑郁也是一样,不是器质性的病变,是一种思维模式的病态。

被抑郁缠身的人年龄各异,有尚未成年的学生、有年轻力壮的中青年、有生产完后的产妇、也有退休后的老年人。

抑郁的爆发可能有外部环境的巨变(如家庭变故、学业事业不顺、感情受挫、现实压力等等),也可能是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悄然而来。

抑郁的导火线也各异,但内在思维模式和性格的冲突却是不约而同。而这些病态的思维模式,通常需要追溯到个体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中去。

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第一反应会是“哎,只剩半杯水了,这该怎么办”,而有的人反应会是“哇,还有半杯水,太棒了”。

同样的事实,却是不一样的反映,这就是不同人看问题的角度的差异,而这个角度就来自人最潜意识里的思维模式,而这个潜意识则跟你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古人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中蕴含着大道理。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电脑,他的思维模式就像是这台电脑的软件,那么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就是操作系统,而成年后的自我改造就像是其他的应用软件。

人生下来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所以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该如何做出反应,大都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不断习得,而最初习得的思维模式则很可能贯穿一生。

成年后或许能在自我修养和自我塑造的情况下,能做一定修正,但这个的难度比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要难多了。

先举一些简单粗暴的例子,为什么总有些家长不接受孩子找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结婚对象,为什么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懂得关心他人,而在一个充满冲突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敏感多疑。

成长经历形成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相对容易积累抑郁呢?

先拿我自己做一个真实的案例,之后再做一些总结。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父亲来自农村,母亲来自县城,两个人从结婚之初的价值观相差就很大,在他们后来的婚姻中两个人对绝大部分事情的态度也是相反的。奶奶家重男轻女,打我生下来之后,就没怎么关心过我。妈妈是个要强的女人,她相信“自己要为自己争口气”。

上面就是我们家的大致背景。

十岁以前,我的生活是十分开心和天真无邪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和小伙伴玩得满头大汗、爱和妈妈闹小脾气、经常小小地冒点险。也许正是经历过这一段美好的日子,在此后经历抑郁的时光里,我会那么地渴望阳光和笑声,给了我站起来的能量。

但是十岁之后,父亲出轨,闹得满城风雨,母亲顶着非常大的压力把家庭维持了下来,但那以后,我感觉自己突然间长大了,但同时我开始有忧虑了,同学录上我留下的愿望变成了“希望自己无忧无虑”。

父亲一如既往地不关心我,我的成长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有时候甚至会是伤害。母亲对我算是照顾和上心,但是母亲从来没把我当成孩子看,她婚姻中的委屈、她生活中的艰辛,非常多的负能量和抱怨,在无数个夜里,我母亲都把这些跟我倾述,有时候可能也会是谩骂。

之后的数年里,我中学的时候两个人可能还年轻气盛、经常吵架,吵完架就冷战,而这些冷战就贯穿了我无数个黑暗的暑假。

后来两个人年纪大了,吵不动了,就相互无言以对,家庭总是静悄悄的,明明有人在家,却跟没人在家一样,所以在我看来我父母的婚姻都是无声的。

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平凡的人,但偏偏他们又有点自命不凡,总怕被旁人看扁,也总希望高人一等、扬眉吐气。

但是他们又并不懂得如何真正有效地改善生活,所以他们把这种欲望不自觉地强加在我的身上。

当我读书的时候,成绩要出类拔萃,要比谁谁谁分数高。当我工作的时候,谁谁谁家年薪多少,希望我挣大钱。

小时候母亲问我“爸妈离婚,你跟谁”,这样的逼问还历历在目。

小时候的我只有努力学习、考得好成绩、考个好大学,我才能让父母让亲戚喜爱(不管这样的爱是否具有一定功利性),才能让母亲心里有些安慰(她会觉得自己受的所有委屈能有回报),我也不至于变成没人要的孤儿。

感谢国家、感谢教育、也感谢自己求学生涯的不断努力,得以如愿考上了名牌大学,一路念到了研究生。

所以,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很缺乏安全感和敏感的。

父亲从小对我都是漠不关心,更是很少表扬我,回忆起来的大多是批评和不屑,还记得他说我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我天生是个崇尚和平也很乖的某某座,内心其实也一直渴望父爱和父亲的肯定(我想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的吧),心里也总是怀着一些奢望,也许我更努力一点、也许我更出色一点,我的父亲就能看到我、就能肯定我。

所以,我的内心深处,也存在一些自我怀疑。

父母对我的外在比对我的内在更关心一千倍一万倍,在成绩好、大学好、工资高这些面前,我的开心快乐和是否愿意似乎都不重要。

还记得中学时,父亲跟我说“你看把你养大一共要花多少钱”,至此我就知道父母给我的爱是要回报的,身边人对我的爱也是有条件的。

所以,在此后每一次的选择中,我总是徘徊犹豫,也总是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总是忽视自己的真实兴趣和述求,而总是试着去满足身边其他人对我的期待。

我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总是存在一定距离,我也不太愿意对人吐露心扉,也许就是我内心深处就不相信人和人之间无条件、只是志趣相投的交往吧,所以一度我也是很功利的。

上述就是以我自己身上的案例,或多或少能说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他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如何作用、如何产生影响的吧。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每个家庭的问题和情况都不一样,而有一些不良的家庭相处模式,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造成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家庭相处模式

以下是一些容易造成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家庭相处模式:

1)、父母长期吵架或冷战,并将孩子拉拢在你们的战争中。

2)、将过多的成年人生活中所经历的现实和压力,展露给孩子。

3)、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垃圾桶和不良情绪的倾诉对象。

4)、父母长期分离或离婚,一方在孩子面前刻意诋毁另一方。

5)、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

6)、过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