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快乐有理,悲伤无益。这是我们习惯的逻辑。
?
当遭遇人生悲剧时,我们会劝自己,要么被别人劝,想开点吧,多想想那些美好的事,多看看人生的阳光之处……
?
于是,看上去,我们很快恢复过来,开始笑对人生。然而,那个人生悲剧所制造的悲伤,会在潜意识深处大肆蔓延。结果,白天,你笑对人生,看似阳光灿烂。只是,到了夜深人静之后,你总被一些莫名的忧伤所袭击,控制不住地落泪。
?
你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但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
?
对此,你总能找到一些现实的、显而易见的理由。但是,那个真实的理由,常常藏在你不敢碰触的潜意识深处。
01.
抑郁症,很容易被理解为过度悲伤
?
不过,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她的《体验悲哀》一书中写到:
?
一个人之所以患上抑郁症,
往往不是因为过度悲伤,
而恰恰是拒绝了悲伤。
她认为,抑郁症的产生,常常是因为这样的情形:悲剧事件A发生了,当事人过于悲痛,一时无法忍受,于是用“阳光战略”来对抗悲伤,伪装得像没事人一样。
?
并且,他仿佛成功了,他很快从悲剧事件A中恢复了过来,又可以笑口常开了,甚至表现得比悲剧发生前还快乐。
?
多年以后,悲剧事件B发生了,它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却引起了当事人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为此深深地沉溺在悲伤之中,常常控制不住地长时间哭泣。意识上,他会认为自己是因为B而悲伤,是悲伤过度了。
?
实际上,他是因为事件A而悲伤。
?
从这一点上而言,抑郁,这种沉溺性的悲伤,其实是没有完成的悲伤,或者说,是错位的悲伤。
02.
咨询故事
?
26岁的卢娜在一家欧资企业工作,她表现得非常卖力,常常晚上工作到22点以后。
?
这家企业并不鼓励加班,所以部门领导几次找卢娜谈话,叮嘱她注意身体。卢娜总是满口答应,但她仍会在办公室待到半夜。领导再来劝她时,她会说,她忍不住加班,这是她的一个习惯,请领导谅解。
?
因为卢娜工作极其出色,再加上公司文化非常宽容,并且加班毕竟看上去是好事,所以领导不再管她了。
?
为什么非加班不可?
?
一方面,卢娜有完美主义,必须把工作做到尽可能的好,她才安心。另一方面,她是用工作“killtime(即消磨时间)”。
?
卢娜怕回家,怕独自一人待在空荡荡的房间里。
?
偶尔,她会跟朋友们去酒吧等场合“killtime”,但她不喜欢那种闹哄哄的场面,她觉得那时反而会更空虚,相比较之下,工作更有意义一些,所以她宁愿加班到半夜,然后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
?
一开始,她的加班战术比较成功,她基本上每天都可以令自己身心疲惫,回家后倒头就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战术逐渐失去了效力,现在,她要么不管多疲惫都难以入睡,要么常在深夜里突然醒来,然后陷入失眠状态。
?
睡不着的时候,她会忍不住哭泣。
?
其实,睡梦里,她也常哭泣,醒来后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枕头也被泪水打湿。
?
“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卢娜问我。
“听起来很像,但我们先不做诊断,你先谈一下,你为什么这么悲伤。”
?
原因很简单:担心男友再一次抛弃她。卢娜和男友是中学同学,大学时开始谈恋爱,她在广州,而他在上海。恋爱期间,有一次她没有打招呼,就跑到了男友的学校,想给他一个惊喜。不成想,男友居然提出了分手,而且什么理由都不肯讲。
?
这次分手给卢娜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时,她曾有一段时间,每个夜晚都忍不住哭泣,悲伤的感觉太难过了,卢娜想克服这种情绪,随后找到了办法——高强度的学习。
?
大学毕业后,她留在广州,而他留在了上海。
?
去年春天,他突然和卢娜取得了联系,对她说,他渴望和她重新到一起,因为一直爱着她,当时之所以分手,是因为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那样自己就配不上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卢娜。没想到,他毕业后很顺利地找了一份好工作,那之后他一直想和卢娜复合,只是没有勇气提出。经过了几年的犹豫后,他终于鼓足了勇气,决定告诉她真相——他一直爱着她。
?
卢娜也仍爱着他,于是,两人又走到一起。复合的爱情一开始很甜蜜,并且,男友更懂得了如何呵护卢娜,常给她制造一些意想不到的浪漫和温暖。
?
然而,恋爱一年后,从今年春天开始,卢娜常陷入莫名的担忧中,她脑海里常重现那次被抛弃的画面:她兴冲冲地跑到他的学校,他却冷冰冰地对她说,他不再爱她了,一切都结束了。
?
脑海里一出现这个画面,她就会担忧这一幕再次重演,于是难过到极点,忍不住哭起来。她会告诉男友,男友也会极力劝慰她:你担心的事情不会发生……
?
只是,不管男友在身边劝慰,还是通过电话劝慰,都没有多大效果。卢娜理性上愿意相信男友说的是真的,但她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在大学时被抛弃的那幅画面不再出现。
?
当然,也并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卢娜大学时,用刻苦学习的办法克服了当时的悲伤。于是,她重新拾起这一办法,用刻苦工作的办法来克服现在的悲伤。
?
这个办法一度有效,但现在也不行了。
03.
自然的悲伤,是一种治疗
?
听完她的故事,我感觉,卢娜的这种悲伤,的确是一种过度的悲伤,而且还是不恰当的悲伤。因为,除了两地分居,她和男友的关系并没有大问题,她却为这一点而深深地悲伤,这是过度的,也是不恰当的。
?
简而言之,这是莫名其妙的悲伤。
?
所谓莫名其妙,几乎一定是因为,潜意识的东西发挥了作用。当事人意识上以为是因为事件B而有了什么情绪,但其实,真正引起这一情绪的是潜意识里的事件A在发挥作用。因为潜意识不被当事人感觉到,所以当事人的情绪和意识上找到的原因明显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常被我们称为莫名其妙。
?
因为这样的认识,我相信,卢娜这种沉溺性的悲伤,肯定还有其他理由。肯定了这一点后,我问卢娜:“现在,你用努力工作克服悲伤;大学时,你用努力学习克服悲伤。这好像是你常用的对付悲伤的方法。这个方法,更早以前,用过吗?”
?
卢娜想了一下,有点迟疑地说:“高中的时候用过。”
?
“那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继续问她。
?
“哦,爸爸突然去世,因为车祸。”卢娜平静地回答说,“当时非常痛苦,后来想,不能辜负爸爸的期望,于是刻苦学习,决定用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的办法告慰爸爸的在天之灵。”
?
“当时很难过,现在又说起这件事,你难过吗?”我问。
?
“不难过了,这件事过去了那么多年,我早已不再难过了。”卢娜继续用平静的口吻对我说。
?
接下来,我让卢娜详细地给我讲了一下,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她和家人又是怎样渡过这一难关的。讲述这一切时,卢娜的情绪还是和刚才一样平静,而语调越来越自然。
?
“这一切都过去了。”我总结说。
?
“是的,都过去了。”她说。
?
“好,既然这样,现在,请你跟我说:爸爸,我承认,你走了。”说这句话时,我刻意加重了语气。
?
卢娜诺诺地开口说:“爸…...爸…...”第二个“爸”字还没说完,她已泪如雨下,几乎同时,她轻声地而又肆意地哭了起来。
?
哭了好一会儿后,她努力止住了哭声,擦了擦眼泪,问我:“我还没有接受爸爸离去的事实,是吗?”
?
是的,显然如此,而这也是她抑郁状态的根本原因。
?
认为抑郁症是没有完成的悲伤,并不是维雷娜卡斯特的独创。许多心理学家都持有这一看法,而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治疗师在做心理治疗时,常常要帮来访者完成“悲伤的过程”。
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自然而单纯的悲伤,是一种治疗。
?
这一看法,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之上——
?
大多数心理疾病,
都源自对人生真相的扭曲,
要想做一个健康的人,
就要拥抱自己的人生真相。
只是,人生太苦,我们很容易遭遇一些人生悲剧。假若没有任何教导,那么,我们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必然是悲伤。
?
这个自然的情感过程,其实就是最自然的疗伤。当我们为自己的人生悲剧而痛哭时,就是一个拥抱自己人生真相的最自然的过程。
?
并且,等我们真正彻底地拥抱了这个人生真相,即彻底承认这个人生悲剧的确发生了,这时,我们的心灵就与这个人生悲剧达成了一种默契,我们就可以与它共存了。
?
悲剧一旦发生,它就是不可逆转的人生真相,我们除了承认它,与它共存之外,并没有其他办法。
然而,因为一些人生悲剧产生的痛苦太重了,会令我们暂时无法接受,于是我们会渴望远离这些人生悲剧,而常用的办法有两个:
否认,即否认人生悲剧的发生,甚至会彻底忘记它的发生;
情感隔离,我们理性上记得这件事,但它已唤不起我们相应的情感反应。
?
用这两种办法,我们意识上与人生悲剧拉开了很大的距离,由此,我们可以不再为它痛苦。
?
但这只是意识上的过程。其实,我们仍然在痛苦,只是这些痛苦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而已。如果一种痛苦还能被意识到,我们就会在意识层面对痛苦做一些工作。如果痛苦完全被压抑到潜意识中,那么它们将会以我们所不能了解的途径继续发挥作用。
?
卢娜的情况就是这样,意识上,她不再为失去爸爸而痛苦。但是,潜意识上,她为此痛苦。并且,这种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痛苦,一定会借用一些途径来表达。与男友分手,从心理含义上而言,很像是再次失去父亲。于是,看起来,这一年来,她每天晚上都在为可能再一次被男友抛弃而痛苦,但实际上,她是一次次地在为失去父亲而悲伤。
?
表面上,她是太悲伤了。实际上,她是没有完成悲伤。
?
自然的悲伤,是一种治疗。
?
完成悲伤,才有真正的晴天。
宠物对人的“心理疗愈”
?????
宠物扮演了什么角色?
?
几乎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段与动物的故事。
根据年8月狗民网发布的《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年我国犬猫养宠人数已经达到万人,比上年新增万;城镇宠物犬猫数量达到万只。
随着城镇生活压力的增加、年轻人和老年人独居数量的增多,宠物成了人类心灵的疗愈师。
《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
我们曾经发放了一个关于“宠物和你的关系”的调研,有接近位0时差的读者填了问卷。
关于宠物在你生活中的角色:
近一半的人认为,宠物的角色是孩子;
另外接近一半的人认为是知己或室友;
有趣的是,还有2.6%的人认为是恋人;
1.2%的人认为宠物扮演了父母的角色(难道是指,早上天没亮就叫你起床吗?);
当生活中出现这些负面情绪,宠物能多大程度上帮你缓解?
五种情绪的缓解程度分别如下:
养一只猫,很多时候比爱一个人更治愈。
独特的依恋关系
为什么宠物能对人的心理有这么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人与人之间的依恋关系,也就是满足了依恋的四个要素:亲近寻求、安全港湾、安全基地和分离痛苦?[1].?
首先,人会主动寻求和动物的亲近,例如渴望撸猫的那种温暖感;
?
其次,在自己焦虑和忧心的时候,宠物会成为我们的安全港湾,给我们情绪安慰和解压。
不少人都表示,养宠物能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
另外,宠物也是一个安全基地,它常常用无声的眼神给了人鼓励,让主人可以自信地工作、安心地探索世界;
?
而宠物的离去,会让主人痛苦不堪。
?
这四点,注定了彼此之间深深的依恋。
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还问道:
养宠物的过程中,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35.5%的人回答,最担心的是它去世;
31.5%的人担心宠物会生病;
至于没钱这个答案,只有2.5%的人选择;
?
可见,对于主人来说,分离是最大的痛苦。
?????
至于从未养过宠物的朋友们,大家反馈的原因是:
27.6%的人是因为父母或者家人反对;
25.2%的人认为没钱养不起;
除了其他的生活细节原因之外,也有8.1%的人因为忍受不了分离而不养宠物;
???????
从未在一起,却也害怕分离。
可以说,宠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一个亲人的角色,给人依恋的温暖,也让人产生分离的焦虑。
?心理学家曾经针对各个年龄段的人,分别探讨了宠物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
1.对孩子来说,宠物是启蒙老师
?猫猫狗狗会促进孩子对许多事物的好奇心,提升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铲屎官可是一个高智商工作)[4];?而且,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参与一些照料的任务,可以大大提升同理心和爱心,让孩子的情感更加成熟。?2.对年轻人来说,宠物能成功治愈各种“丧”
你是否有遇到过这种神奇的现象:?某些同事看起来难以接近,甚至每天没精打采的样子,但是一旦遇到小动物,他们会瞬间变成“戏精”,用各种拟声词和亲亲抱抱来跟动物互动。?在宠物面前,人可以很轻松地做回孩子的样子,简单轻松,不需要印象管理,也不需要考虑说话技巧,只要“真实”即可[2]。
于是,宠物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就是一个治愈丧的基地。?它能让疲惫不堪的你,体会到一丝丝的温柔和惬意;
也能接纳不愿意说话的你,给你一个温暖又恬静的拥抱。?研究还发现,宠物甚至能够有效干预社恐、孤独症患者,让他们主动尝试社交。?
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动物不仅让你愿意跟它们说话,也会让别人更愿意跟你讲话,甚至是跟路边的陌生人,你们都能就一条狗聊成老熟人。????????
3.对老年人来说,养宠能降低认知障碍、孤独感
《医院》中有非常多的主人都是老人家,有的跟老伴一起抚养,有的是独自一人养,他们的孩子可能常年都不在家,狗狗成了他们最亲的亲人,有效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甚至有老人家说:“狗狗就像我的孙子一样,都说隔代亲,我跟它比跟儿女更亲近。”????????
有研究发现,当老年人患了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后,养宠物能够有效帮助老年人延长寿命、降低复发风险?[3];?甚至养宠物能够有效缓解老年期焦虑、减少高血压患病率。?如果家里的老人家有高血压、心脏病、甚至是情绪暴躁等问题,养宠物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有一些老人因为身体的原因对动物过敏,或者不方便照顾动物,科学家为此发明了“情绪狗”——就好比一只很逼真的娃娃,它们也能够有效治愈老人家的许多情绪问题。????????“
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或许是动物给老人们最好的礼物。?
?
05?小科普:猫和狗的心理需求有什么不同?
?
看到这,你可能已经迫不及待要养一只小可爱了。
但是养小动物之前,除了期待它的陪伴,你也需要更多了解它们的需要哦。?身边很多养宠物的朋友们,都会说养猫养狗差别好大。猫像小公主一般爱撒娇粘人,常常给人温暖感;而狗狗更像是忠诚的老朋友,给人安全感。
自己养的猫,去别人家暂住了一个星期,可能丝毫不会想念你,为此你可能会伤心透顶;而狗狗则会时刻惦记着主人。
?究竟猫和狗的心理需要是怎样的呢?少女查了一些资料跟大家分享,或许对即将要养一只宠物的你来说,会有帮助[3]?。?1.你只有尊重猫的独立性,才能跟它玩得很好
科学家发现猫是非常有主见、独立的动物,它们其实喜欢主动,而非被动。?比如有研究发现,你越是主动逗它、热情接近它,它最终跟你玩的时间会越短;?但是如果你尊重了猫的这种独立性,你会跟它相处得很好。偶尔它喜欢跟你别人玩,你也别着急吃醋,它并非心里没你了,只是它很喜欢独立的感觉罢了。
2.狗需要知道主子是谁,主子的奖励比惩罚更能训练它们的行为
养狗最主要的一点,是建立领袖意识,它们需要知道主子是谁,并且它们也是非常忠诚的动物,一生都不会忘记主子。?有一位研究狗的专家提到一个细节,说狗很敏感一个家的等级阶层,吃饭的时候,主子要先吃饭,再轮到它吃饭,这样它就知道要听谁的了。?
而另一方面,每只狗从出生开始都会面临各种训练,比如让它们知道自己的名字、认识家里的成员、学会帮忙递家里的东西、保卫安全等……?训练的过程中,奖励会比惩罚更有用,当它做对的时候,你就及时奖励好吃的、或者抱抱和夸夸它,它会学得特别快,这招叫作“正强化”?
?
写在最后?
宠物是上帝给人类的礼物。比起它们需要我们,我们其实更需要它们。
除了带给我们快乐,为我们解压,它们也就吃了点狗粮猫粮。
多么伟大的馈赠啊!
无论它来过你的生命有多长,都请你好好珍惜,努力去爱。
催眠是什么?
有人说,催眠就是进入了一种睡眠状态。
事实上,催眠状态其实是清醒状态,甚至是超级清醒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接通了更高的智慧,而获得新的领悟、新的体验,对事情也会有更加深刻的洞见。因此,催眠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学习效果,拥有更好的记忆力。
有人说,催眠可以消除一个人的记忆。
催眠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忘记一些痛苦的回忆,但并不是真的把我们的记忆抹除了,只是放到潜意识更深处,暂时不去提取而已,日后还是可以再下指令唤回来。
有人说,被催眠就是被催眠师控制。
大多数时候,被催眠者是处于意识清醒的状态,有能力保护自己,遇到不合理的指令,是有能力拒绝,随时睁开眼睛的。
但催眠远不止如此。
催眠有无数种定义。一般人多半对催眠只有一点片面的认识。
关于催眠,最常见的定义是:当人进入一种身体放松、内心宁静的状态,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催眠。
或者说,催眠就是进入一种可被高度暗示的意识状态的过程。
华语催眠大师廖阅鹏给催眠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催眠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道桥梁,可以使人直接与潜意识沟通。
人的意识状态就像电视频道一样,有很多频道,可以随着意愿转移到不同的频道,而催眠就是一门控制转化意识状态的艺术。
催眠其实很简单
对催眠有兴趣的人非常多,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以为催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有天赋异禀的人才学得会。
其实,催眠并不“高深”,反而很简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体验过催眠状态,只是你没有察觉出来。?
比如,你正在思考着事情,忽然一段音乐让你走神了,你不知不觉陷入了童年一段快乐的记忆中,直到几分钟之后有人呼唤你,你的心神才回到现实。
这短短几分钟,你已经完成了一次从平常意识状态自发地滑入催眠状态,又回到平常意识状态的旅程了。
再比如,许多人有午睡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准备午睡、将睡未睡、睡着了、将醒未醒、醒来了这五个阶段。
其中将睡未睡、将醒未醒这两个阶段,就是生活里自发的催眠状态。
正常人每天都会多次进出催眠状态,一旦你觉察出来了,就可以运用这种自然出现的催眠状态了。
葫芦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是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指定的在葫芦岛组织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试、督导基地(随时报名),也是葫芦岛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扬帆心理工作室全年组织开展心理咨询师能力水平培训和心理健康辅导师专项能力培训。
招生部:葫芦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
联系人:
??王老师:
??予乐老师
??小红老师
/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