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喜点评》栏目立足于领域前沿研究,并邀知名专家/一线临床医生分享精彩见解,旨在为国内精神心理科及神经科同仁搭建桥梁,实现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喜点评》第31期,我们邀请医院刘克菊副主任医师、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张金玲副主任医师及汕头大医院曾欣副主任医师,针对一项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早期症状轨迹与西酞普兰治疗反应相关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点评。
个体对抗抑郁治疗的反应具有很高的异质性。以老年人为例,抗抑郁治疗的失败率相当高,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从治疗中显著获益。早期识别那些最可能获益的患者,对于患者本人、家庭及医疗团队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区分治疗后不同的症状轨迹有望发挥作用。
然而目前,针对抑郁症状轨迹的研究主要在年轻人群中进行,且通常仅用治疗结束时的数据评估变化轨迹,对于识别治疗无反应者价值有限。评估早期症状变化轨迹对治疗转归的预测效力,对于临床而言更为实用。
在这一背景下,Zilcha-ManoSigal等对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了二次分析,以研究老年抑郁症患者是否表现出不同的早期症状变化轨迹,以及这些轨迹是否可以预测患者对药物或安慰剂的不同应答。
简言之,该研究共纳入名75岁及以上单相抑郁症患者,随机分入西酞普兰组(n=84)和安慰剂组(n=90),分别在基线和第1、2、3、4、5、6和8周(最后一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RSD)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IADL)评估。研究者对两组受试者的症状变化轨迹进行了描述及比较,并分析了西酞普兰组早期(1-4周)症状轨迹对治疗结束时转归的预测效力。研究结果显示:
1.受试者的临床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受试者58%为女性;平均年龄为79.6岁(SD=4.4),平均基线HRSD评分为24.3(SD=4.1),提示总体病情较重。
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HRSD的轨迹
针对西酞普兰组,检测到两种不同的早期变化轨迹,其估计平均值分别为:39.3%的隶属度(早期有效);60.7%的隶属度(早期无反应)(图1a)。
针对安慰剂组,仅检测到一种类型的早期变化轨迹(图1b)。
图1两组患者早期轨迹的估计平均值
3.轨迹隶属度预测
树形决策分析显示IADL变量存在显著差异(t(74)=2.63,p=.04);基线IADL评分低于或等于4.54的患者的轨迹倾向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4.轨迹隶属度预测HRSD在治疗及临床应答中的变化
三类轨迹的隶属度与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2,)=7.24,p=.)。
西酞普兰组早期有效者(N=33)的HRSD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安慰剂组(B=-.48,SE=0.13,t()=-.3.66,p=0.);早期无反应者(N=51)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B=-0.05,SE=0.11,t()=-0.47,p=0.63)。
西酞普兰组的33名早期有效者中,25人(75.75%)最终治疗有效;51名早期无反应者中,42人(82.35%)最终治疗无反应。
综上可知,使用西酞普兰的患者若能在治疗早期表现出更理想的症状轨迹,其最终治疗反应则可能优于安慰剂。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研发可靠的临床及生物学指标,以更好地确定这一亚组的患者。
文献索引:Zilcha-ManoSigal,RooseStevenP,BrownPatrickJ,etal.EarlySymptomTrajectoriesasPredictorsofTreatment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