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高能
1.焦虑症有严格诊断标准。
2.不要随意贴上疾病的标签。
3.学会分辨“焦虑”与“焦虑症”。分辨焦虑症的重要标准有:
1)持续时间——6个月。
2)认知和行为失控。
3)痛苦和功能性损害。
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一个常规的开头/
今天的你焦虑吗?
昨天下午临近下班时间,带薪刷微博的我看到一条有关“找工作难”的话题,正巧想起前段时间经历了考研失利,国考失利两大挫折,现在正在帝都准备明年考研的同学。一种焦虑和恐惧感瞬间袭来。于是我选择和邻座工位的姑娘抒发一下心中郁结。结果我俩越说越丧,最后差点抱头痛哭。可见我并不是这个焦虑时代的唯一受害者,这点确实给了我不少安慰。
当然,可能你也是焦虑大*中的一员。
“焦虑”已经是当代青年必谈话题之一。但我们日常说的“焦虑”和临床上的“焦虑症”还是有区别的。这篇文章就来简谈如何辨别“焦虑”与“焦虑症”。
(不代表业界专家的专业观点。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焦虑症是什么?/
焦虑症在临床心理学中非为很多种类,其中与我们日常提起的“焦虑症”最为相似的是“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即对非特定事物的过度焦虑和担心。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以下简称DSM-5),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
A.在至少6个月的多数日子里,对于诸多事件或活动(例:工作或学校表现),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焦虑性期待)。
B.个体难以控制这种担心。
C.这种焦虑和担心与下列6种症状中至少3种有关:
a.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动或紧张。
b.容易疲倦。
c.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
d.易激怒。
e.肌肉紧张。
f.睡眠障碍。
D.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功能性损害。
E.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药物)的生理反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F.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焦虑是什么?/
焦虑症的确诊需要符合严格标准,而这些症状与我们日常提起的“焦虑”大有不同。
焦虑是一种人类正常情绪。适当的焦虑有利于驱使进步。大学老师解释焦虑情绪时总举例:考试前很多学生会感到紧张、焦虑,为了避免这种情绪,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而这对考试结果是有利的选择。实际上年轻人常说的焦虑,大部分也属于这一范畴。焦虑买房,因此更加努力工作;焦虑教育,因此投入更说时间辅导孩子学习;焦虑健康,因此挤出时间去运动和养生......所有种种,都处在一种可以接受和调节的失衡——平衡状态中,这样的焦虑,并不是焦虑症。
我有一位朋友,性格谨慎小心,有时处在较为焦虑的状态,但远未及焦虑症的程度。只是最近失眠情况越发严重,因此前些医院心理科检查。没想到的是,诊断结果竟然是重度焦虑症和轻度抑郁症。
在询问就医过程后,他跟我讲:医生先是让他用app完成一份焦虑抑郁量表,自动生成结果,app诊断为“重度焦虑和轻度抑郁”。随后医生根据量表结果,对他进行了问诊。医生表示他的问题并不严重,但还是给他开了含副作用的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
权衡之下,他没有吃药。结果他的失眠焦虑在一周后恢复,工作生活完全正常,情绪也没有受到影响。
后来,他跟我说,这次焦虑是因为某天突然的失眠,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情绪随之出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常工作和社交后,失眠的问题得到缓解,焦虑也就消失了。由此可见,他的焦虑并不属于焦虑症诊断范畴。同样,许多认为自己患有焦虑症的人们,实际上也并不是真的焦虑症。
/小心"贴标签"的力量/
上文中的那位朋友,在得知自己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时,情绪受到极大影响。仿佛自己变成了“不正常”的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labeling”,也就是贴标签。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时,外界对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会发生改变。甚至这个人自己也会在不自觉中去自我验证,从而加深对这一标签的信任。
像“积极”、“认真”这样好的标签能带来正向的效果;但“焦虑症”、“抑郁症”等标签却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使症状不严重的人在无意识中倾向于证明这个标签是真的,从而走向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在重视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谨慎对待“焦虑症”等标签化的心理疾病名称。千万不要轻易给自己和他人贴上标签。
/分辨焦虑与焦虑症的三个标准/
首先我们应明确一个概念。是否确诊心理疾病实际上是程度问题。同一种情绪例如焦虑,程度较轻时,属于人的正常情绪波动;较重时,依靠自身认知和行为改变也能够维持社会正常活动;极其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生理指标时,就需要外界力量或药物对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遇到最后一种情况,才有“贴标签”的必要。
第一标准:持续时间。
6个月是焦虑症的确诊需要满足的第一大标准。很多焦虑倾向虽然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类似“焦虑症”的症状,但一段时间后能够自行恢复而不需要药物和心理医师介入。如焦虑症状短时间内能够自行恢复,则不需诊断为焦虑症。
第二标准:认知和行为失控。
个体无法控制焦虑情绪和焦虑情绪导致的不良行为,是焦虑症诊断的第二大标准。很多焦虑情绪即使在短时间内看似凶猛,但能够通过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的调节自行恢复为正常水平,从而避免影响正常生活。这像这种能够自行控制的情况,不能被诊断为焦虑症。
第三标准:痛苦或功能性损害。
心理学中几乎所有疾病诊断标准,都必须满足“感到痛苦”或“日常生活或社交功能的损害”标准。假如某一特性并没有给个体或他人造成身体或精神的痛苦;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也并没有因此受到不符合社会标准的影响。这样的情况不能诊断为心理疾病。
说在最后
虽然我们不需将焦虑情绪妖魔化,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焦虑都不需要重视。“焦虑”下篇将介绍如何在焦虑情绪出现进行自救,和现今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如果你认为已符合焦虑症症状,或周围有符合症状的亲朋好友,医院或专业咨询人员寻求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