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考虑到互联网文化演化速度之迅疾,在七八月份刷爆全网、赚净流量的梗到十月份已经无人问津,本文已经算是过气的考古文章。互联网的健忘机制就像一波一波的浪头(姑且不论前浪还是后浪罢),将沙滩一次次冲刷重塑。但也正因此,话题的冷却给我们反思的空间,让我们尽力在潮头褪去的沙砾中寻出有价值之物。本文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学术文章,只是稚嫩的随笔感悟,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来稿讨论。
一.“网抑云”与公共空间
大约在年七月中旬,“网抑云”梗一夜之间走红网络,大量梗图梗文梗视频充斥了微博b站等平台,其矛头所指,是一度主打文艺营销的音乐APP:网易云音乐。
网友将“抑郁情绪”的泛滥现象上升到“人们都在装抑郁”,进而嘲讽打击。
曾经的热评在过度消费后沦为笑柄
曾经同样刷爆网络的丧文化金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实际上出自日本昭和时期诗人寺内寿太郎,却常被误传为出自太宰治《人间失格》),在这场群体狂欢中遭受了最为彻底的反噬与解构。如果说当年拿这句话作为朋友圈文案多少还能营造点悲情气氛,那么如今则只有讽刺意义了。
文青金句变成表情包
反向梗图,通过为网抑云更换励志内容剥夺消极情绪表达的合法性
在这里,互联网文化又一次展现了其强大的解构能力:用嬉笑解构严肃,用玩梗解构悲情。在这里,世界由表情包和复读机构成,我们难以从中找寻一种对话姿态或探讨意愿,有的只有无穷无尽的嬉笑与娱乐。人们曾经以为互联网的话语权下沉是对公共空间的一次重大推进,如今看来它实际上推进了公共空间的消亡。
当我们谈到公共空间,古典解释是它意味着一种社会交流机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也愿意接纳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在自媒体时代,我们原本看到了“去中心化”的希望: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