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及青少年精神障碍这个领域,我们会希望听到医生的声音,咨询师的声音,专家学者的声音。然而,康复者自己的声音,却往往被忽视了。
“他这么小,他能分得清轻重吗?”
“你只需要好好听医生的话就够了。”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病人,是疾病的承受者,是乖乖听话的那个,是没有主导权的那个。我们默认,孩子们在这件事上帮不上什么忙。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又或者,这种想法对于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康复,有好处吗?
我们采访了“哥大姐姐同伴支持”的心理咨询师江帆,在她的看法里,尽管家长往往是事实上掌握了治疗主导权的人,医生与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也常常被当作权威,但在精神复元的旅程中,孩子才是那个应该掌握主导权的人。
精神复元:
一场由康复者主导的旅程
要想知道为什么在抑郁症等诸多精神障碍的康复中孩子才应该是掌握主导权的人,首先要引入的概念,就是精神复元。
什么是精神复元
(PsychologicalRecovery)?
作为一种对康复者有实际帮助的理念,精神复元在国际上愈发显现出成为主流的趋势,特别在欧美国家,精神复元的行动有非常广泛的实施。[1]
患者在复元理论下,重新找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点燃自己治疗康复的发动机,自己做自己康复旅程的驾驶员,完全可以回归社会,重新过上一种有幸福感的积极人生。在国内,精神复元作为一种前沿性的观念,已经有不少的机构正在实践,并卓有成效。
在由美国疾控中心与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等机构所支持的精神健康网(MentalHealth.gov)给出的定义中,精神复元指的是患有精神障碍或物质滥用的个体康复改变的过程。它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持续进行的。[2]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开始发现,精神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到了八十年代的康复者运动,开始陆续有精神疾病的亲历者提出了复元(recovery,也译作复原)这一理念。复元强调精神障碍的好转是有可能的,并且康复者将在这个好转过程中占据主导的位置。
关于怎样才算复元,对于每一个康复者而言,答案都不一样。曾有相关研究发现,是否脱离药物或症状,并不是康复者获得幸福与否的关键。重要的并不是不用吃药了,抑或曾经的症状全部消除了。而是不论康复者采用哪种治疗方法,症状消减到何种程度,康复者都能够与疾病共舞,在生病后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它没有明确的终点,而更像是一场公路旅行。重要的是康复者在这一过程中,改善了他们的健康状况,过上一种自我导向(self-directed)的生活,并且尽可能地发挥出他们生命的全部潜能。[3]
放到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语境中,复元就意味着:康复者要自己掌握自己生命旅程的方向盘,而学校、家庭、专业的医疗与心理机构、社工、同辈支持则是辅助他们完成生命复元的安全网。
秋千上的青少年
与不愿松手的父母
在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复元的这张安全大网中,除去处于核心的康复者本人,最重要的或许就是家庭。这是青少年从来到这个世界至今,所浸润时间最长的环境。
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实际上也就是进入了一个仿若站在秋千上的时期,不停地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摆荡。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渴望做一些迈向成人的探索,但又仍然需要一些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最基本的保护。如何给到孩子合适的空间,调试孩子和父母之间这条纽带的长度,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部分父母在口头上接受了孩子即将成年的事实,常常将“你要成年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了”诸如此类的话挂在嘴边,但在情感层面却没法接受孩子要长大了,于是就在行动层面不由自主地处处阻挠。
孩子一天要喝几杯水,出门穿哪双袜子合适,诸如此类的小事,家长都忍不住上手。
“哎呀,你自己去做这件事怎么行呢?肯定会搞砸的。”
诸如此类灾难性的预言,其实也是家长焦虑的一种体现。
对于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而言,这一点还体现在他们的治疗上。青少年因为尚未经济独立,其诊疗过程受父母的观念影响很大,是否要去看医生?是否继续吃药?要不要做心理咨询?在很多问题上,这些青少年都处于话语权的弱势,无法为自己做决定。
但在精神复元的过程里,无论周围的安全网如何编织,最核心的仍然是处于安全网最中心的康复者。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是教练,家长是实习期坐在副驾驶位的老司机,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驾驶员。要想实现孩子的精神复元,就必须还给TA对于自己生命的主体性。
家长需要放手,对于青春期患有精神障碍的孩子而言,也同样是如此。心理咨询师、家长,要把掌握方向盘的权力逐步移交给孩子,更重要的是,在保证孩子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引导孩子意识到:我对自己的人生负有责任,我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走向。
方向盘交给孩子
生命的手刹握在父母手中
在青少年时期为孩子培养起“做自己生命的驾驶员”的心态,对于他们成人的预备是很重要的。在这一时期,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少做等于多做
.
在对待孩子的心态上,家长需要从孩子儿童时期完全的照护者角色慢慢转变为陪伴者和引导者。提醒自己:少做等于多做。慢慢从小事开始,把个体生命的决断权尽可能交给孩子。过多地干涉反而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犯错,但只要错误不是危及生命,这都是他们学习的好机会。
确保生命安全的底线
.
身为成年人和监护人的家长,有必要在涉及到生命危险的底线问题上为孩子做保障。譬如,当你发现孩子可能有自杀、自伤、怀孕等风险时,有必要使用作为家长的决断权。对于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也有必要在家里做出相应安全措施避免他们有可能的自伤行为。但如果有类似行为发生,切记不要一上来就指责孩子,而是在确保孩子一切安全后,先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引导而非决断
.
把方向盘交给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什么都不说。如果说孩子是驾驶员,家长就是坐在一旁的驾校教练,抑或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你可以告诉孩子怎样倒车更简单,在哪里转弯回家更近,怎样减速更安全。只要不是会把这辆车带向车祸的行为,其他时候,都可以尽量从引导孩子自己做出更好的决定这一角度出发,无论你说什么,把决断权交给孩子。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
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可能比大多数青少年的情感更为敏感。因此,家长需要多多观察孩子,留心孩子是否有在学校中遭遇被同学孤立、歧视等情况。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可以提前帮孩子们探路,了解所在学校心理教育的情况,抑或是班主任和学校对于该类孩子的态度。
当孩子就这一类问题主动提出帮助时,家长切勿首先质疑孩子,而要给到孩子必要的力量支持,让孩子感觉在自己遇到危险和问题时是可以告诉父母并向父母求助的。
父母不能一直帮孩子做主
人们常说“强劲的纽带联结着我们”
可我认为比起强劲的纽带
深厚的纽带更重要......
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一样
只要在深层次联结着就好
那些把纽带搞得又短又强劲的人
其实只是在控制对方而已
如果纽带能够不断加深
那么对方会变得越来越自由
但彼此之间仍然是联结着的
——河合隼雄《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父母陪伴孩子精神复元的过程,其实也是陪伴孩子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青少年的父母处于这个特殊的时期,也就因此面临着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如何保持与孩子之间合适的联结,在需要时给予帮助,必要时提供保护,迷茫时给予引导,独立时遥遥守望,不仅是患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父母需要面对的命题,也是每一位家长需要面对的。
每一个学车的人都会有离开驾校的那天。有可能是拿到了驾照,也有可能是放弃了考驾照。和学车不一样的是,每个人都一定会成年,并最终走向一种独立的生活。对于家长们而言,或许最重要的就是意识到一点:在人生这场旅途中,你不能一直帮你的孩子开车。
.
参考资料
[1]周勇,张伟波,朱益,蔡*.复元理念在精神康复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康复,,29(5):-
[2][3]"RecoveryIsPossible."MentalHealth..Web.22October.